• 加入收藏
  • English
  • 搜索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地球科学科普大讲堂开讲了

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汉文副研究员受邀为全校师生作“岩石,知道地球的故事”科普报告

日期:2022-04-03 点击数:


地球上的石头随处可见,河边、山脚、路旁,大小不一,形态不同,成分各异。虽然它们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却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形成背景、演化历史,有的形成于地下,有的源于地表,有的可能形成于恐龙时代,有的可能见证过生命的诞生。地球已经经历了46亿年的演化历史,但每个人都不知道它曾经经历过什么。地质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试图通过这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来恢复地球演化中的丰富故事....

为拓展疫情防控期间全校师生的地球科学视野,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丰富学术文化交流,繁荣校园文化,在党委学生工作部的支持下,3月31日晚,地质博物馆依托“思想·理论·人生:100讲”——疫情防控名师线上大讲堂系列巡讲活动,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席董汉文老师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报告的主题为“岩石,知道地球的故事”。本次主题报告会由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梁琛岳主持。

报告会开场梁琛岳老师代表地质博物馆向董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并向参会的同学们介绍了董老师在地学科普和科研方面的成果。董老师对于学校和博物馆的邀请表示感谢,并表示地质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地质学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去感受地质学的魅力,去探索地球的本质。

“我们就像侦探,通过这些石头,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件件悬案,我相信这正是地质学好玩的地方。”董老师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科研工作之余,在自媒体平台积极向大众分享生动有趣的地质故事,解释人们关注的地质现象,因此收获许多好评和关注。此次讲座也吸引了许多董老师的粉丝和其他专业的同学前来支持。报告中,董老师结合日常生活和野外经历,向大家解答了”什么是地质学“”去哪里找石头“以及”地球的故事“三个问题。董老师的讲述风格幽默、通俗易懂,利用西红柿炒鸡蛋来比喻矿物与岩石的关系,从大家感兴趣的冰壶、石锅这些常见岩石制品引入话题,生动的诠释了岩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董老师通过对于墨脱野外经历的分享,以及关于未来地质研究发展方向的介绍,向师生展示了地质学的魅力和前景。“我们现在不仅仅研究地表的石头,还研究地球内部的石头,甚至地外的比如探月得到的石头。通过对这些石头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的海陆变迁还有资源能源是如何形成的。 未来我们可能不仅仅研究月球,有可能还要登上火星。”

在提问环节,师生们对于董老师精彩的报告,从岩石介绍到野外经历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会议最后,董老师表示最近十分关心吉林省和吉林大学的疫情发展,他鼓励同学们相信学校,调节心情,期待疫情结束与同学们在地质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上地质,喜欢上岩石。

董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有趣,讲述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岩石的魅力,领略地质自然风光,探索地球的漫长历史,引导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打开地球科学的探索之门。

地质博物馆将继续以灵活多样的科普形式,聚焦学校、学科“双一流”建设核心任务、“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等重点,坚持围绕“以学科为导向,为全面发展服务”主题,全面发挥地质博物馆的宣传、科普、教育、研学和研究职能,为学科“双一流”建设和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专家简介:

董汉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2021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年间),担任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YE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多平台实名认证科普学者(@毒董地质),全网粉丝近50万。多年来专注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造山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及其周缘地区。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青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在内的多项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主流地学期刊上发表近20篇论文。

上一条:庆祝地学学科成立七十周年

下一条:共克时艰,抗击疫情,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地质博物馆党支部召开党日活动